4月,香港正式启动首阶段“走塑”政策,对即弃塑胶餐具实施管制。数据显示,政策实施一年以来,环保署累计收到122宗投诉,其中75%的个案在跟进后改正,只有21间食肆因持续违规被罚款;连锁餐饮集团更表示,超过80%的顾客主动拒绝外卖餐具,每年减少约6000万套即弃塑胶流入堆填区。这些数字背后,反映出走塑政策推出后颇有成效,同时显示出社会对环保理念日趋认同。第二阶段,应进一步在环保目标、行业适应与市民习惯之间找到平衡点,稳步推进,令香港真正迈向“绿色生活”。
走塑一年以来,以连锁快餐店为例,消费者自携餐具的比例显著上升,部分餐厅甚至将“无餐具”作为品牌卖点。这种转变的背后,既离不开环保署的柔性执法——通过警告与教育推动整改,同时亦缘于替代品价格的持续下降:在规模化生产与技术升级的推动下,甘蔗渣餐盒与竹纤维餐具的制造成本近年来呈现下行趋势。
不过,期间亦反映出部分中小型餐饮店对替代品的接受度有限,很大原因是非塑胶餐盒密封性不足,例如会导致汤水渗漏进而引发顾客投诉。对此,政府强调,第二阶段推进的前提是“确保替代品可靠”,这既是对行业的承诺,也是对政策公信力的维护。根据规划,第二阶段将全面禁止销售塑胶杯、食物容器等9类产品,并禁止餐饮业在外卖中使用这些物品。环保署计划今年年中与大型连锁餐饮集团合作,测试替代品的实用性,例如清洗效率和耐高温性能。这体现了政府稳慎前行的务实态度,避免政策强行推进引发行业反弹。
推行环保理念亦离不开市民行为的转变。消委会近期发布可持续生活贴士,从关掉电器备用模式到用肥皂替代沐浴露等,建议看似琐碎,却直指环保的核心——将理念融入日常习惯,并呼吁通过经济激励引导行为。例如,建议餐厅为自携餐盒的顾客提供折扣,推动可重复使用餐具的流通。这类“行为经济学”策略,既降低了个体的参与门槛,也为企业创造了差异化竞争的机会。
企业的角色同样不容忽视。面对“走塑”政策,部分企业已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创新。例如,有外卖平台与港铁合作推出的“可重用餐盒计划”,通过自助租借机和押金返还机制,已累计完成2万定单,减少27,000个即弃餐盒使用。用户通过八达通支付押金后,可在指定餐厅使用餐盒,指定港铁站归还后自动退款。这一模式不仅降低了市民的参与成本,更通过企业协作构建了可持续的供应链体系。较为遗憾的是,该行动已于2024年12月结束。建议政府进一步推广与资助,鼓励更多企业以科技创新参与减塑,若能加大对可重用餐盒生产企业的补贴,或提供税收优惠,将加速替代品的普及并降低成本。
当然,展望未来的香港环保工作仍面临多重挑战。首当其冲的是财政压力。政府近年大力推动减废回收,每年拨款逾8亿港元支持相关项目,但在财赤背景下,资源分配必须更注重成本效益。例如,“生产者责任计划”若扩展至胶樽和纸包饮品,需避免过度依赖公共资金,转而通过市场化机制激励生产商承担回收责任。与此同时,厨余回收网络的扩建也需兼顾效率。尽管今年《财政预算案》承诺增拨1.8亿港元增设智能回收桶,但若缺乏配套宣传与社区协作,设备闲置的风险仍将存在。
更深层的挑战是将环保从“政策要求”升华为“社会文化”。首阶段“走塑”通过管制与罚款建立了初步秩序,但长远来看,唯有培养市民的内在认同,才能确保绿色生活的可持续性。例如可以在香港中小学推广“零垃圾零废弃校园活动”,令学生从小学起参与垃圾分类实践,最终形成代际传递的环保意识。对香港而言,类似的系统性教育投入或许比单纯扩大管制范围更具深远意义。
整体而言,香港“走塑”一周年,从减塑数据看,每年可减少数千万件塑胶垃圾;从社会反应看,市民与企业的参与度超出预期。至于第二阶段的顺利推进,仍要考量实际情况,进一步完善替代品供应链和鼓励市民逐步转变习惯。环保本就是一场不能急于求成的马拉松,既需要有政府政策的坚定引领,也需要有对复杂现实的充分考量,如此方能将“绿色愿景”转化为生活日常。
专题更多
金像奖2025丨林青霞颁终身成就奖,感激徐克施南生改写下半生:帮我迎来东方不败美誉
李兆基逝世今日举行团体公祭及大殓出殡,九游娱乐平台各界到场最后道别
李兆基逝世李兆基纪念展5月起免费开放,四篇章缅怀传奇一生
本网站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,任何单位以及个人未经许可,不得擅自转载引用。